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峡口之美
文章字数:1,486
  赵瑜
  峡口,重庆南岸七镇之一,南山下,蜿蜒曲折的长江水穿越铜锣峡,沿场镇经广阳岛出境,奔涌向东而去。
  我们兴起而来,正是初夏,场镇的背景是那水墨画儿似的南山,面对滔滔长江,说不出的写意悠闲。在镇上,我们吃到了本土出产的“小五星枇杷”。相较广阳镇出产的“大五星枇杷”,峡口两村种植的“小五星”甜度更高,肉质更细嫩,只是果实萼洼处五星较小。
  大石村、西流村,峡口镇永久保留的两个村。大石村境内有天然巨石矗立山边,故名大石,西流则因“村内兰草溪有山丘形似犀牛卧于水边”,故名“犀牛村”;后又以兰草溪水从西往东流入长江,因而得名西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镇村干部齐心加油干,大石和西流如今都已经成了都市人的后花园、周末的休闲地。南山腊梅在全国闻名,种植历史在大石村也相当久远,20世纪60年代大文豪郭沫若在《重庆行》诗中赞颂“闻道寒梅放,黄山最可观”。南山腊梅除了南山街道的双龙村,就是峡口镇的大石村种植多,品种好,有极品的“素心腊梅”。聪明的大石村通过电商平台,将素心腊梅远销北京、上海,还送到了美国、法国。沁人心脾的幽香,深受大众喜欢。冬天,万花凋零,唯有腊梅一山飘香,满山金黄,游人如织。腊梅种植基地里,穿着汉服的年轻人穿梭在十里梅花中,如诗如画。
  走到西流村,“峡口生态谷”更是花团锦簇、七彩斑斓。峡口生态谷乡村生态旅游基地是重庆市南岸区乐和人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重要项目之一。为盘活闲置的农村土地,增加农户收入,生态谷共流转土地100余亩,82户农户以土地入股,采用保底分红模式参与并享有优先务工权,农户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同时,农户也可以传承手工技艺,生产豆腐乳、枇杷膏等特色农产品。
  3月赏桃花,4月看月季,5月摘枇杷,6月吃桃子,10月尝柑橘,一个“青山绿水”的生态景观公园呈现在世人眼前,成为南岸区农村环境治理的典型。夏风吹得枇杷黄,我依路下谷,观看农人制作枇杷膏,忽然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等妈妈熬枇杷膏。洗枇杷、榨果肉、烧柴火,反复搅动,不能间断。土灶柴火慢慢熬,等着枇杷熬成膏,等着偷嘴,等着第二年枇杷结果,我们也长大了。季节限定、手工细作、决不添加防腐剂等严格要求仅仅是表象,而食客心里浮起的回忆和乡情才是真正的味道秘方: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赶上好日子的我们不曾体会父辈生活的艰辛,却难以忘记把枇杷膏当珍品的童年时光,难以忘记母亲制作美食的忙碌身影,一勺下去,回味甘甜。
  走走停停,才会更了解这里的文化底蕴。例如西流村有一条溪河,相传溪边有仙人在此修炼,种植兰草,故名兰草溪;又说有个“鸭棚堡”,相传此山堡下有一对“金鸭儿”,还会生蛋,当地农户每晚听到鸭叫而不见其踪,但清晨又有鸭蛋捡。传说众多。
  而铜锣峡更是古今闻名。《巴县志》称:“铜锣峡为铜锣关,距县城东北三十余里。”明代曹学俭《名胜记》云:“铜锣峡以水声似之,峡有关……有圆石高悬是铜锣峡得名。一形一声,有二说矣。”清代名人孙宏,过铜锣峡时曾题诗述怀:“巴流初入峡,山径一帆开。云傍篷窗起,波从石壁回。滩声鸣急雨,风势动惊雷。日暮哀猿发,重教客鼍催。”
  文人的咏唱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有一些城里人来这里开民宿了,民宿古朴,树木青翠,庭院望出去,山峰、树影,远远的江景,美不胜收。可以看书、种花、摄影、钓鱼,偷得浮生半日闲。峡口镇,由于其保留了传统的人文风貌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蕴含着巴人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体现出巴人的根植所在,再加上其地理位置优越,特别适合于都市周末休闲体验的旅游目的地特性,已经越来越受到都市文化阶层和都市青年旅游者的青睐,将成为南岸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文联主席)
发布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