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家校共育”促进孩子茁壮成长
—— 重庆市忠县石宝镇中心小学校探索“家校共育”纪实
文章字数:1,631
    石宝小学教学楼

  核心提示:
  重庆市忠县石宝镇中心小学校(以下简称:石宝小学)始建于1905年,位于“江上明珠”石宝寨的东侧,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法先进集体、全国“零犯罪学校”、全国“乡镇中心图书室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群文阅读”十大示范基地、“中国好教师”项目校、重庆市平安校园、重庆市首届卫生示范校、重庆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重庆市幼儿教育先进学校、重庆市模范职工小家、重庆市职工书屋、重庆市关爱职工优秀单位、忠县最佳精神文明单位、忠县民主管理优秀学校、忠县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忠县满意食堂、忠县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单位、忠县红领巾示范学校、忠县202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先进集体等殊荣,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忠县前茅。

  近年来,石宝小学确立“办人民满意教育建和谐幸福校园”的办学目标,秉承“志坚若石品润如玉”的办学理念,弘扬“忠诚、朴实、团结、奋进”的学校精神,一贯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校训、“厚德博学勤勉和谐”的校风、“修身立人博爱善导”的教风、“阳光向上快乐致知”的学风,倾力打造“幸福教育”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通过开展家长与学校共同育人行动,孩子们的习惯和品德有了显著提升。
   树立正确的爱护孩子观念
  作为父母,有谁没有护犊的心理?是溺爱还是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爱学习、爱劳动,必将带来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如果是溺爱,把孩子能够做的事由家长做了,导致孩子什么事都不愿去做、都不会做,最终孩子的思维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家长正确引导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由家长指导学会做,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喜欢上了劳动,还会从中体会到很多乐趣。正因为这两种观念的明显差距,石宝小学采取了带领孩子到村庄参观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让孩子下田下地参加劳动、在校园周围开垦土地种上自己喜欢的农作物等多种办法,让孩子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优秀的孩子不是智商高,而是习惯好,良好的习惯能够培养孩子自律、坚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影响到孩子未来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紧密协作,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做好孩子的一面镜子
  孩子在校读小学只有六年,跟随父母是一辈子,对父母的言谈举止,孩子将耳濡目染。石宝小学多次召集家长到校开家长会,用讲解和影像的方式给家长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家长表示非常有意义、有收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路,更为重要的是塑造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校实施家校共育,其目的是让教师给孩子们正确方法和良好形象,同时,要求家长要有良好形象,父母的形象做好了,潜移默化中就会给孩子做榜样。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的良好形象无疑是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因素。
  孩子出了偏差,毫无疑问是父母的问题,也就是说,必然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肯定地说,只要父母有良好的修养和妥当的教育方法并做好榜样,不粗暴对孩子进行打骂,用正确的方式加强引导,教育方式得当,甚至“蹲下身子”把孩子当朋友、当兄妹,孩子必然会跟着父母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出色、越来越阳光和越来越快乐。父母与孩子相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话(粗俗话、伤人话、挑刺话、抱怨话),家长务必做到控制说话的分寸,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是善良的、正派的、正能量的,孩子就会向善向上,必然成为学校的骄子,也会成为家里的骄傲。父母实质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角色,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该校为了实现家校共同教育好孩子的目的,让孩子们的未来发展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据该校主要负责人介绍,将持续开展家校共育,不断探索,找到较为确切的路径。目前,该校正着手开展实践课堂、手工课堂、烘焙课堂、家长课堂。组建大型乐团、深度研学等科目,以此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切实把家校共育提升一个高度,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相信,优质的教育必定会获得优异的成果。
  通讯员 黎金鑫
发布日期: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