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文章字数:2,886
□钟华论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活力奔涌。
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辽阔大洋到浩瀚太空,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激荡人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号角已经吹响,奋斗正当其时!
(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阐明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路径和科学方法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劳动者方面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提升到新高度,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劳动资料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新型生产工具纷纷出现,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从劳动对象看,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发生重要变化,大至太空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为劳动对象,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一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二)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之所以被称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正是因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始终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必须牢牢抓实抓好的“国之大者”。
从国内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取得扎实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正在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打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跃升、更大发展。这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踏上新征程,扭住创新“牛鼻子”,厚植发展“绿底色”,下好改革“先手棋”,打造人才“强引擎”,我们就能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
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汽车往来穿梭,稳如“老司机”;在浙江德清,采摘机器人手臂翻飞摘下西红柿,俨然“老把式”;在重庆两江新区,微纳3D打印技术把器官“种”在芯片上,一番“绣花功夫”令人惊叹……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成为现实,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今天,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在京东方技术创新中心,一面长34.8米、高3.6米的墙上贴满了企业专利证书。从创办之初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到如今拥有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9万件,京东方的破茧成蝶,成为我国企业依靠创新闯出发展新路的一个缩影。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下真功苦功,充分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论文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下转第3版)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活力奔涌。
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辽阔大洋到浩瀚太空,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激荡人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号角已经吹响,奋斗正当其时!
(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阐明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路径和科学方法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劳动者方面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提升到新高度,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劳动资料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新型生产工具纷纷出现,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从劳动对象看,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发生重要变化,大至太空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为劳动对象,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一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二)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之所以被称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正是因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始终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必须牢牢抓实抓好的“国之大者”。
从国内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取得扎实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正在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打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跃升、更大发展。这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踏上新征程,扭住创新“牛鼻子”,厚植发展“绿底色”,下好改革“先手棋”,打造人才“强引擎”,我们就能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
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汽车往来穿梭,稳如“老司机”;在浙江德清,采摘机器人手臂翻飞摘下西红柿,俨然“老把式”;在重庆两江新区,微纳3D打印技术把器官“种”在芯片上,一番“绣花功夫”令人惊叹……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成为现实,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今天,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在京东方技术创新中心,一面长34.8米、高3.6米的墙上贴满了企业专利证书。从创办之初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到如今拥有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9万件,京东方的破茧成蝶,成为我国企业依靠创新闯出发展新路的一个缩影。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下真功苦功,充分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论文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下转第3版)
发布日期: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