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悬崖顶上 问路寻方
重庆市万州区供销社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长效运行之路
文章字数:2,165
  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在重庆,这一数据高达76%。耕地分布散、面积小、土层薄、砾石多,不适宜机械化大耕作等种种天然劣势,使丘陵地区农业发展面临几乎无法突破的瓶颈。近日,记者来到海拔1200米、三面环崖的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时,却看到另一番面貌——“靠山吃山”的传统农耕生活已然焕新,永久基本农田变成高标准农田,2700亩撂荒地变成“粮仓”,2023年亩产优质稻谷超过500公斤!八一村农民靠什么改写了这篇“种粮文章”呢?
  悬崖顶上“田”向何处去
  “过去在山区,我们就坡造田,望天吃饭,一米宽、二三十米长的‘巴掌田’‘鸡窝地’种什么都困难。”如今,看着连片平整土地上绿意盎然的油菜,返乡过年的农户脸上满是笑意。
  “现在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只能顾好一小片保障口粮的自留地。”八一村村民冉洪中说,“偏远的山区距离城区100多公里,用工需要大巴车去请,包吃包住,成本太高,普通老百姓负担不起。”“没有水利灌溉设施,没有田间便道,机器进不去、用不了,再加上生产的作物销售难、利润低,大片土地成了撂荒地。”八一村党支部副书记何中坤谈及过去满是惋惜。
  2021年,恒合土家族乡被确定为重庆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发展迎来转机——乡里与村“两委”坐在一起,“议”出八一村发展新思路——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因地制宜发展高山优质稻谷和经济作物。
  “打破边界以后,我的地怎么区分?”“流转出去,以后我还想种,拿不回来怎么办?”“把地流转出去,口粮怎么保证?心里不踏实。”……土地流转的想法一出,农户的质疑声纷至沓来。
  “为让村民们放心流转,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何中坤说。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挨家挨户多次上门劝服,从国家政策到切身利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出了不同方案——为兼顾农民、村集体和种粮业主三方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八一村探索全新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运营公司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村干部参与管理;为寻找靠得住的企业,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有着“金字招牌”的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万州区供销合作社下属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承诺修整之后的土地优先让农户自己经营,鼓励大户承包运营,解决农户后顾之忧……移开思想上的“大山”,田间的沟壑有了填平的希望。
  如今,“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几个大字立在田间,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春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相映成趣,秋赏风吹稻浪绵延不绝,“悬崖村”摇身一变成“粮仓”。
   300到10000“企”向何处去
  八一村选择了供销合作社后,2022年上半年,300亩示范田成了亮丽风景线。在万州,更多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可持续管护方案,以确保高标准农业的高质高效,交给谁来做,市场和实践给出了答案。
  2022年,按照重庆市农委工作要求,万州区将白土镇丘陵山区的1万余亩土地纳入了首批高标准农田改造范围,需要在当年稻谷收割后到第二年插秧前完成建设,并要承担后期10年的运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这些主客观因素叠加,万州区的公司大多不敢接手。经过市场竞争,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这项任务的承接单位。
  “做农业都是皮鞋进去,草鞋出来。”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凌说,从事农业工作二十多年,他看到太多企业铩羽而归。作为供销合作社的企业,回归主责主业势在必行。“但从只管建设到保障十年运营、300亩到1万亩,这一任务实在艰巨。”程凌说,“严格来说,建设面积太大,我们资金比较紧缺、技术人员有限,但我们必须顶上,边干边摸索!”
  历时100多天,闲置边坡用地、异形地、撂荒地等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修建农机通行道路、进出坡道,实现“三通一平”,独具山区特色的万亩高标准农田满栽满插。
  2023年7月3日至4日,高标准农田迎来考验——重庆万州区遭受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由于前期的扎实工作,加上抢修及时,高标准农田作物依然确保了近500公斤的亩产,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户们交口称赞。
   一地生四金“农”向何处去
  清风拂过八一村,传来无人机在村落上空的盘旋声。不远处,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几个农机手正忙着勘测绘图。“我是去年从农学院毕业的,从小看着家里人起早摸黑种田,就想好好学学技术,减轻种田负担。”农机手冉烽桦说。如今,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从农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专业人才成为大量田间工作的接班人。
  如今,八一村的村民有了“一地生四金”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新模式——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投劳挣薪金、参股合作分股金、乡村旅游赚现金。经过标准化农田改造后的稻田,水稻平均亩产从300多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加上水稻、油菜轮种,每亩纯收益从150元提高到400元至600元。除固定的保底收益外,村集体、农民还将参与项目二次分红。当地打造的“稻田+民宿”乡村旅游IP、特色土家族民族文化等,也让八一村成为“火出圈”的网红打卡地。村民开起农家乐,卖起“山货”。“‘望天田’变成景观田和高产田,土地里也能刨出‘金疙瘩’。”村民方绍青欣喜地说。
  想着如何让八一村的未来更有盼头,何中坤还在不断摸索尝试。“我们八一村是保留少数民族特色比较完整的村落以及优质田吸引来了众多游客,也带来了人们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们得让游客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还得抓住机会传承发扬好特色民俗文化,让山区人都过上可持续的好日子!”
  张毓敏
发布日期: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