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培铸“三力”激活数字乡村新引擎
文章字数:2,996
  朱芸锋
  数字重庆建设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具有“乘数效应”的关键变量和基础设施,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手段。目前,数字重庆建设方兴未艾,起步即冲刺,但是在较广范围的重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总体较低,数字经济的产业集中度、科技贡献率都不高,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程度不深,各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措施、效果很不平衡,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乡村振兴样板还任重道远。
   现状:劲头不足“三力”匮乏
  一为内动力不足。重庆具有大山区、大农村的特殊市情,全市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地区占95%,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大量“空心村社”,实际在农村务农或居住的群体多为老人和未成年人。多数留守老人认为“看家照顾孩子”才是主业,更多的留守青少年则希望在家完成学业后加入外出务工的队伍,加之不少地方缺乏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互动渠道,导致他们对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度不高,日常生产中的信息化手段使用率较低,融入农业数字经济转型的意愿也不强烈。而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场施工员”,不少镇村干部对数字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数字化技术、思维、手段没有认识,甚至无法接入数字建设的话语体系,尤其是一些工作多年且年龄较大的镇村干部,因为对传统工作方法早已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不自觉地抵触新兴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内因”不积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因”作用的发挥,原本抱有较高热情要抢占数字乡村建设新赛道的民营经济力量,可能因为当地数字生态氛围淡漠和环境不健全而心生顾虑,尤其是对数字种养殖业等投入资金多周期长、回收产效慢的中小企业主,极可能因担心投入得不偿失而畏缩不前。
  二为执行力不强。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乡村”建设即要“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可以说中央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数字乡村”进入到越来越具体的政策实施和项目落地阶段,但一个“残酷现实”是:大家可能明白“数字乡村”很重要,但是落脚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区块链等手段的集成,对乡村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赋能和重塑,却极度缺乏专业认识和现实实践。同时,各地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激励和外部竞争等配套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一些地方还在保守观望,比起劳心劳力地拓荒探索,更愿意等其他地方出了亮点和典型再直接“抄作业”;还有一些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和争先干劲,加之自身对数字乡村建设在数字重庆建设中的“坐标感”“方向感”不明确,误以为还可以继续“随大流”,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拖油瓶”。
  三为续航力不够。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不仅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底座建设、公共支撑平台的系统基础搭建、数字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适用和符合主体实际的多模式运营管理等多个层次的工作内容,还要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且治理有效的目标,这就注定数字乡村建设需要一个长期深耕的过程。如果不认真深入调查研究加以通盘考虑谋划,就开始行动,很可能蒸出一碗“夹生饭”。比如,一些乡村或者为应付上级考核打造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的数字化“盆景”项目,或者跟不上实际需要、不会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改造等农村公共服务的现实痛点问题,或者缺少能够下沉一线的年轻村社干部血液,就可能形成过度数字化和数字化不足并存的结果,反而增加了工作消耗、降低了工作动能,不利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应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铸“三力”
  “数字乡村”的概念是“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这两个国家战略的融合,目前市级层面通过出台政策文件、推进试点工作、举办发展论坛、征集典型案例、形成应用推广等举措,有效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的数字乡村,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对于基层乡村来说,数字建设的压力传导越来越明显,结合自身实际,因村施策找到合适的工作推进路径时不我待。
  立足“三个好”,心中有“数”增加内动力。一要“好说”,营造良好的数字乡村建设氛围。坚持党建统领数字乡村建设,把数字乡村建设的宣传推广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广泛利用机关学习、农村广播、院坝会等渠道,用基层干部群众易于接受、弄得明白的方式进行数字化理念的宣传熏陶;推动数字技术下乡,从诸如积分制管理、一网通办、快递物流等比较容易的数字化场景入手,让数字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可见可感,加深干部群众对数字化的了解和认知。二要“好做”,以良好的应用体验促进数字乡村建设落地落实。按照领导认可、干部减负、群众有感的标准,选择实用的数字系统和工具,为镇村干部提供能真正提升工作效率的数字化应用手段,避免“过度数字化”和形式主义。三要“好处”,切实增强数字惠民的实效。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上,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纳入助农补贴项目,让乡村种养殖大户在带头探索数字化升级应用当中,得到激励、尝到甜头。在乡村治理上,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化理念,积极探索“双网格化”治理路径,构建上下联动、全域覆盖、务实高效的“互联网垣基层治理”模式,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走深走实网上群众路线。
  坚持“精优强”,乘“数”而上强化执行力。一是精建设,抓好应用场景打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基层乡村在选择场景建设时,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掌握广大干部群众意愿,把准服务群众数字化生产生活的“命题点”,推出务实有效、性价比高的数字化体验产品。二是优配套,备好政策工具箱。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和配套机制,提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模式的匹配性,营造有助于引导多元主体主动参与的良好政策环境。三是强管理,着力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最大限度释放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的五大生产要素的价值,使其流通和交易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拓展数据获取途径,重视数据搜集、流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完善乡村数据要素市场和数据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发展工程建设水平。
  抓准“三环节”,加“数”前进提升续航力。一要充足“燃料”,确保保障有力。在加强组织领导和物力财力保障的同时,重视对“新农人”的发现和培养,采取城乡干部轮岗挂职、大学生人才下乡进村当干部等办法,为数字乡村建设输入新鲜血液,并通过考核竞争确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二要科学“驾驶”,善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两只手”。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驱动作用,吸引具有前沿意识和市场思维的企业加入,推动新的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布局效益高、覆盖广的农业农村数字化项目,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将数字乡村建设中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聚焦融合形成发展合力,打通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农业数字化完整链路,助力企业构建良好合作机制。三要及时“补给”,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为社会资本进入数字乡村建设给予更多政策优惠,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三农体制机制改革,让村民利用物产、资产、产权等资源作为“资本”投入数字乡村建设,更快驶向“共同富裕”。
  (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区政协经济科技办公室副主任)
发布日期: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