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激发改革活力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 成都市青白江区以中试产业原创性原动力改革为引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
文章字数:1,539
  □程天一 陈治森 本报记者 康立维
  青白江区作为“一五”时期设立的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发展中始终注重激发改革活力,依托深厚工业底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中试产业经济理论,并着力构建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为一体的中试产业生态体系。
  面对“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使命任务,青白江区聚焦“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协同发力,着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高效整合,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领域改革,努力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实践路径和制度创新成果。
  强化政府引导 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撑体系
  青白江区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面向“一带一路”国际中试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做实顶层设计。出台《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制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成都市青白江区关于建设面向“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配套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发布全市首个区(市)县营商环境5.0版政策,系统推出157项具体改革举措,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与此同时,以成果转移转化为牵引,密切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创新协作,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的产业联动,构建“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总部+基地”的创新发展格局。
  突出企业主体 推动“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协同创新
  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中,青白江区始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企业出题+共同答题”协同攻关模式。着力构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企业定期发布“创新需求清单”,高校院所按需承接,工程师队伍联合实施的中试项目全流程协同。
  探索“平台建设+产业联盟”协同共享模式。建成全国首个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服务平台,实现中试项目供需两端线上精准对接。构建集科研项目发布、验证实施、分析检测、投融资、项目建设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构建“小试中试+产业孵化”协同转化模式。坚持把推动科技成果在地规模化应用作为重点,立足发挥国际铁路港枢纽功能,探索加快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强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创新协同。制定《关于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实施意见》,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用人模式,鼓励支撑中试产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工程师联合设立股份制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聚合多方资源 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青白江区以中试产业原创性原动力改革为引领,聚力多方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中试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一是强化技术支撑。以青白江中试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联合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在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布局建设N个小试中试熟化平台,有机植入概念验证、小试放大、中试熟化等一体化中试功能。二是强化招才引智。深入实施“智汇陆港”行动,千方百计培养和吸引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技能人才、职业中介等,构建多层次复合型中试人才体系。三是强化金融赋能。发起设立50亿元的中试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中试平台建设和中试项目转化孵化。同时,推动全省首笔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落地青白江,增强外资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吸引力。
  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无止境,创新无穷尽。新征程上,青白江区将精准施策,以政策之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精细实施,以创新之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小试中试创新平台,持续推动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努力探索可复制、可借鉴、能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