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旌阳人演旌阳故事“德孝文化”浸润民心
文章字数:1,160

□曾妮 王艺衡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大幕拉起,话剧开演。近日,四川德阳市旌阳区本土原创话剧《安安送米》在德阳市演艺中心首次公演,一群土生土长的旌阳人,在舞台上演旌阳的故事。
《安安送米》剧情紧凑,故事精彩,富有感染力,整部话剧都采用四川话演绎,独特的方言,让每一个角色都更加鲜活立体。
《安安送米》取材旌阳孝泉“一门三孝”故事。汉朝时,孝子姜诗、孝媳庞三春在孝泉奉养老母,其子安安孝顺懂事。后姜诗举孝廉出仕,留在家中的庞三春被陈天棒和石大娘陷害,为婆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寄居白衣庵中,却仍不忘孝敬婆母。安安思念母亲,将带去学堂的米积攒起来送给母亲。后姜诗返家,查清真相,庞三春沉冤昭雪,一家团圆。县令代朝廷赐“一门三孝”牌匾予以旌表。
“《安安送米》作为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基本是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希望我们能用话剧的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刻理解和感受故事,并把这个德孝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子在剧社发起人王智红表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传承和弘扬。
而对于一个没有专业话剧演员的剧社来说,要将《安安送米》立体生动地搬上舞台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我们之前排过两个剧都是致敬经典,有参照物,演员也可以看视频跟着专业表演老师学习,但这次我们做的是本土原创剧,没有参照物,装造、舞台装置全部要自己想,还要思考是否符合历史,难度就大了很多。”执行导演沈镐说。
为了排好这部话剧,从剧本到演员再到舞台装置,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话剧创作过程中,编剧深入挖掘、仔细研究,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为了让剧本更加生动、有力量,编剧不断推敲、反复修改,赋予《安安送米》全新的立意,展现了新时代德孝文化的内涵。
话剧排演时,演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诠释剧情,对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力求做到最好。“虽然演员都是业余的,但经过反复练习,还是很好地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沈镐介绍道,“特别是前几天,排练到关键的时候他们都声泪俱下,我看得也非常感动。”
故事搬上舞台的过程是充满曲折和挑战的,但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话剧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好评。
“今天的演出很精彩,我一直沉浸其中,特别是在三春被赶出家门的那一幕时,演员的表演真实而动人,让我感到无比心疼。”观众陈英说。
现场,子在剧社还征集了20名“安安”给大家送“福米”。送“福米”的“安安”胥悠然表示,“今天我不仅看了话剧,还在话剧结束后给大家送了‘福米’,我自己也收到了‘福米’,回家后我就会用这个‘福米’给妈妈做一碗爱心粥。”
“我们发放‘福米’,希望德孝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得到传承。”王智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打磨,让这部本土原创话剧走向更大的舞台,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绎,更好地将历史故事、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呈现给更多的观众。
发布日期: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