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重庆市梁平区:
狠抓双桂湖湿地治理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文章字数:1,710

  核心提示:
  重庆市梁平区素有重庆“小天府”的美誉,现有湿地面积近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2%,拥有总面积349.97公顷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首批“森林氧吧” —— 明月山·百里竹海等绿色瑰宝,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的城市。在全面审视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之后,梁平区委、区政府遵循“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思路,强化治理双桂湖湿地公园,因地制宜构建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群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城乡生态转型。

  湿地是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是一个符号、一个元素、一个标志。保护和修复好湿地必将惠及于民,对环境之美、城市之美、空气质量之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修复和治理,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组建了由区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工作专班,指导重庆市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具体实施。该局认真落实市委、区委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专班的指导要求,汇聚一切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制定可行性方案,敢作为、敢担当,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使双桂湖湿地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 提升科技赋能
  湿地的科学化管理跟经济社会发展、民众福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保护好生态、保护好湿地刻不容缓。基于此,重庆市梁平区成立了由区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组建了区湿地保护中心,建立由杨志峰院士领衔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出台《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系列规划制度,形成各方高效协同、科研深度赋能的强大合力。
  梁平区按照生态系统内在机理规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创新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模式,构建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群落,推进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推动城镇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有机融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构建小微湿地与高质量发展耦合互动同心圆。以小微湿地为圆心推动全域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一条“小微湿地+”的国际生态城市湿地价值实现路径,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典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梁平智慧”“梁平方案”。
   多管齐下助力 修复治理见效
  湿地修复和治理是一项艰巨的民心工程,如何实现修复治理取得成效?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多管齐下,将双桂湖东岸、湖体水域、入湖三大河流划为生态保育区,采用增殖放流取缔肥水养鱼,实施环湖管网、智慧湿地等生态工程,借助生物沟、生境塘、雨水花园等生态屏障对进入双桂湖的雨污进行层层净化,使双桂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构筑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
  该局采用“小微湿地+”模式打造泡泡湿地、梯塘小微湿地、竹林小微湿地、稻田湿地等多带多维多功能小微湿地群,形成近万亩环湖小微湿地和带状城市小微湿地群,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肌理和曲美岸线,吸纳净化地表径流,拦截农业面源污染,为生物生存提供良好生态本底。在城区,依托双桂湖周山地水源连通水利工程引水入城,形成相互贯通、连绵成片的城市湿地连绵体,让城市更加生态宜居;在乡村,利用山地梯塘小微湿地整治模式修复矿山生态创伤,形成千亩小微湿地和山地湿地生态经济单元,经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无处不在的小微湿地群落是梁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展示T台”。如今的双桂湖水质由曾经的劣于郁类改善为芋类,入选重庆市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优秀案例、重庆市美丽河湖,享有“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美誉。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获评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重庆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高等维管植物由2010年的520种增加至2022年的623种,荇菜群落发展近20个500余亩,脊椎动物由2010年的158种增加至2022年的282种,上万只雁鸭类候鸟前来越冬栖息,青头潜鸭、鸳鸯、水雉、棉凫、斑嘴鸭、彩鹬、红嘴鸥等多种名贵鸟类成为常客。
  梁平区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强调,只有扎实践行“两山论”理念,只有绿水青山常在,生态优势永续,人民才能获得更多福祉。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治理和保护双桂湖湿地,守护生物多样化,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使命,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为目标,以“铁拳”手腕治理各项污染为重心,切实为全区人民营造一个环境美、空气爽、水质清、无污染的美丽家园。
  通讯员 董璨 特约记者 许天位
发布日期: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