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加强河湖管护 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2,036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水务局将城厢镇十八湾村作为创新推进河长制工作的示范点位,创新升级“党建+河长制”典型经验,重塑水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深挖优美水环境生态价值,凝聚多方护水智慧合力,推动基层河湖管护由表及里、全面提升,致力于构建新时代基层河湖管护的新模式新范本。
党建引领 守河护水开新局
组建“1+3”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十八湾村组建“1+3”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即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1个“河长微阵地”,在刘家巷、万家大院、沈家大院建立3个“护河分阵地”,将河湖管理组织体系植根于党组织最基础的“细胞单元”,擦亮“我是党员我带头”党建品牌,引导全村133名党员在河湖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构建“1+1+5”河湖管护治理体系。十八湾村构建1个总网格、1个一般网格及5个微网格的“1+1+5”河湖管护治理体系,将河湖水环境管护作为村级“微网实格”治理的重要内容,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和“院落管家”等手段,常态化推进“五清一改”,确保院落生产生活污水零排放,有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有序衔接、高度融合”护河模式,形成辐射面积范围更大、问题处置响应速度更快的基层河湖管护格局,营造了党建“一盘棋”、治理“满盘活”的良好氛围。
搭建“1对1”河湖管护监督体系。十八湾村坚持将优良水生态环境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引入宜家、康祖等30余家省市龙头企业以及杯盏时光等农旅企业驻村发展,均与村党委签订绿色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开展污水治理、河道管护,推动水生态优势转化为农商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村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村党委建立党建指导员“1对1”联系企业机制,由党建指导员负责监督指导企业规范处理排放污水,实现了经济和生态“同发展、双富足”。
水岸同治 水乡旧貌换新颜
强化基层管护“软实力”。十八湾村创新“基层河长多走一公里”实践,切实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建阵地、强队伍,成立“河长微阵地”,推行每周“2+5”巡河制度,组建“巾帼河长”“夕阳红护河队”等,让巡河“多走一公里”;通过建台账、细排查,摸清院落生活污水、企业生产废水等走向,排查并公示各类污水风险点位1300余个,让溯源“多走一公里”;通过重引导、促共治,编制护河“顺口溜”“院规民约”,建立“水美邻亲”谈话室,成立驻村企业商会,制定管河护河“门前三包”,发动群众企业齐抓共管,从源头上根除“病灶”,让治理“多走一公里”;通过互督促、月评比,成立院落监督委员会,实行一月一评比长效监管机制,每月对管护效果好的住户颁发“小红花”及“湾豆币”,采取积分超市兑换物品、评选“最美家庭”等方式,让监督“多走一公里”。
提升基础设施“硬实力”。为满足农旅蓬勃发展的硬件需求,跟上乡村消费场景的更新迭代,十八湾村深度挖掘全村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提档升级各类乡村基础设施,投入财政资金480余万元,以改造农房“蓝顶”、提升立面“颜值”为手段,实施农村“拆危治违”及民居风貌整治提升工程,不断扮靓乡村面貌,焕新自然村落的美与魅。
打造水美乡村“巧实力”。十八湾村以重塑乡村河道水系助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实施13公里河道清淤疏浚、河岸景观美化等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刘家巷AAA林盘等区域生活污水纳管,改造农村户厕484户,建成垃圾回收站21个,有效提升污水源头治理能力,夯实了清澈见底、灵动蜿蜒的水生态本底;建成滨水步道、水车、锦鲤池塘等10余处“筑”水景观,与自然田园风光相互映衬,与特色景点串点连线成片,实现了水“活”起来、流域“绿”起来、环境“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延伸“河长制+”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河长制+村民”激活内生动力。十八湾村依托丰富优质水资源,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构建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绿色融合发展格局,目前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5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6万元,有效激发了村民爱河护河自治内生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捧稳“致富碗”。
“河长制+游客”加大外在推力。十八湾村推动“千年古韵城厢镇·萤光生态十八湾”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建成创意萌宠乐园、萤光露营基地、林中秘境烧烤等新业态消费场景,平均每年吸引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通过游客参与巡河护河并拍照打卡发到社交平台,积攒获取商家消费打折券,吸引了1000余人次游客驻足参与,持续释放共治共建共享综合效能,进一步夯实了乡村经济蓬勃发展生态本底。
“河长制+合作社”凝聚高效合力。十八湾村创新构建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的“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村企联建发展模式,按照“路田水林,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建立常态化联合巡河护河、问题沟通反馈、联合出资修复河渠护坡等机制,有效凝聚了各方治水兴水合力,形成基层管河护河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水务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河长制,形成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爱水护水、治水兴水新格局。同时,将河长制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讲好水故事,为乡村振兴贡献水务力量。
李强
党建引领 守河护水开新局
组建“1+3”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十八湾村组建“1+3”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即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1个“河长微阵地”,在刘家巷、万家大院、沈家大院建立3个“护河分阵地”,将河湖管理组织体系植根于党组织最基础的“细胞单元”,擦亮“我是党员我带头”党建品牌,引导全村133名党员在河湖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构建“1+1+5”河湖管护治理体系。十八湾村构建1个总网格、1个一般网格及5个微网格的“1+1+5”河湖管护治理体系,将河湖水环境管护作为村级“微网实格”治理的重要内容,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和“院落管家”等手段,常态化推进“五清一改”,确保院落生产生活污水零排放,有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有序衔接、高度融合”护河模式,形成辐射面积范围更大、问题处置响应速度更快的基层河湖管护格局,营造了党建“一盘棋”、治理“满盘活”的良好氛围。
搭建“1对1”河湖管护监督体系。十八湾村坚持将优良水生态环境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引入宜家、康祖等30余家省市龙头企业以及杯盏时光等农旅企业驻村发展,均与村党委签订绿色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开展污水治理、河道管护,推动水生态优势转化为农商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村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村党委建立党建指导员“1对1”联系企业机制,由党建指导员负责监督指导企业规范处理排放污水,实现了经济和生态“同发展、双富足”。
水岸同治 水乡旧貌换新颜
强化基层管护“软实力”。十八湾村创新“基层河长多走一公里”实践,切实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建阵地、强队伍,成立“河长微阵地”,推行每周“2+5”巡河制度,组建“巾帼河长”“夕阳红护河队”等,让巡河“多走一公里”;通过建台账、细排查,摸清院落生活污水、企业生产废水等走向,排查并公示各类污水风险点位1300余个,让溯源“多走一公里”;通过重引导、促共治,编制护河“顺口溜”“院规民约”,建立“水美邻亲”谈话室,成立驻村企业商会,制定管河护河“门前三包”,发动群众企业齐抓共管,从源头上根除“病灶”,让治理“多走一公里”;通过互督促、月评比,成立院落监督委员会,实行一月一评比长效监管机制,每月对管护效果好的住户颁发“小红花”及“湾豆币”,采取积分超市兑换物品、评选“最美家庭”等方式,让监督“多走一公里”。
提升基础设施“硬实力”。为满足农旅蓬勃发展的硬件需求,跟上乡村消费场景的更新迭代,十八湾村深度挖掘全村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提档升级各类乡村基础设施,投入财政资金480余万元,以改造农房“蓝顶”、提升立面“颜值”为手段,实施农村“拆危治违”及民居风貌整治提升工程,不断扮靓乡村面貌,焕新自然村落的美与魅。
打造水美乡村“巧实力”。十八湾村以重塑乡村河道水系助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实施13公里河道清淤疏浚、河岸景观美化等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刘家巷AAA林盘等区域生活污水纳管,改造农村户厕484户,建成垃圾回收站21个,有效提升污水源头治理能力,夯实了清澈见底、灵动蜿蜒的水生态本底;建成滨水步道、水车、锦鲤池塘等10余处“筑”水景观,与自然田园风光相互映衬,与特色景点串点连线成片,实现了水“活”起来、流域“绿”起来、环境“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延伸“河长制+”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河长制+村民”激活内生动力。十八湾村依托丰富优质水资源,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构建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绿色融合发展格局,目前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5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6万元,有效激发了村民爱河护河自治内生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捧稳“致富碗”。
“河长制+游客”加大外在推力。十八湾村推动“千年古韵城厢镇·萤光生态十八湾”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建成创意萌宠乐园、萤光露营基地、林中秘境烧烤等新业态消费场景,平均每年吸引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通过游客参与巡河护河并拍照打卡发到社交平台,积攒获取商家消费打折券,吸引了1000余人次游客驻足参与,持续释放共治共建共享综合效能,进一步夯实了乡村经济蓬勃发展生态本底。
“河长制+合作社”凝聚高效合力。十八湾村创新构建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的“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村企联建发展模式,按照“路田水林,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建立常态化联合巡河护河、问题沟通反馈、联合出资修复河渠护坡等机制,有效凝聚了各方治水兴水合力,形成基层管河护河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水务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河长制,形成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爱水护水、治水兴水新格局。同时,将河长制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讲好水故事,为乡村振兴贡献水务力量。
李强
发布日期: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