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因水而美 遇水而兴
—— 成都市新都区治水变“智水”提升城市运营管理软实力
文章字数:1,375

  □曾顺清 本报记者 康立维 文/图
  新都,三江润泽,毗河、青白江、西江河贯通东西;
  新都,支渠纵横,阡陌交错,风光无限的成都平原美景;
  新都,因水而美,遇水而兴。

  放眼这片497平方公里的繁荣沃土,因为有了水的滋养,2800多年来,水韵悠悠,碧波绕城,更坐拥了“天府明珠、香城宝地”的美誉。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立足“一心三区”发展战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开启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水环境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水人城产融合发展思路,努力走出一条治水兴水的新都路径,让香城更美,人居更优,民生更幸福。
  强化源头治理 让碧水蓝天长留河畔
  “治水不治源,九载亦何有。”为有效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源头破解治水难题,新都区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46.6亿元推动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截污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管理应急等五大系统工程,有效治理12段黑臭水体,对新繁、军屯、泰兴、马家等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扩能提标,新建市政管网636公里,整治病害管网13.8公里,城镇污水处理总能力由2017年17.48万吨/日提升至26.65万吨/日,134个涉农村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毗河、清白江平均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Ⅱ类,实现了全区整体水环境质量的跨越式提升,真正做到让碧水蓝天长留河畔,百里沃野久保安澜。
  提升治理能力 实现“两减一增”
  为进一步夯实城市建圈强链根基底板,匹配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新都区因地制宜,积极优化“绕城区+建成区+乡村区域”污水处理结构,新建并投处理能力1万吨/日及200吨/日的净水厂及污泥资源化处理中心各1座,稳步推进主城区第一净水厂、斑竹园第二净水厂建设,计划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同步实施市政排水厂网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区内各厂污水的合理调剂,有力减轻绕城区污水入城总量,提升污水处理自给自足能力。
  同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精细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了172座污水处理站的专业化运维,同步推动撤站入网、提升改造工作,有序实施农污设施减量化,逐步推行大管网收集模式,促进污水处理结构调整,实现“两减一增”建设目标。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智慧水务建设
  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都区聚焦水生态价值转化,坚持依水兴城、依水营城、依水美城,将新都蓝网作为主线,以毗河流域为轴心,对现有点状分布生态景观资源要素进行串点、连线、成片,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及多元业态融合,推动水岸城产一体化打造,探索“毗河水环境+公园新场景”模式,开创性地打造出“城市中心生态水环境”和“生态公园+人文IP”的新场景,构建老百姓引以自豪的城市会客厅,营造滨水宜居优美生活场景,用水资源承载力指导城市规划,服务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新都积极推动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搭建智慧防汛、智慧调水、智慧巡河、智慧排水、智慧供水、智慧工程等六大应用场景,赋能水务工作管理,促进水环境治理由经验管理粗放型向智慧高效精准型转变,为水务全面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真正将治水变“智水”,有效提升城市运营管理软实力。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五年来,新都水务人砥砺前行,用心留住水域河湖那青青翠绿,努力勾画出一幅美丽动人的水域蓝图,南门河畔尽显柳绿花红,毗河小道聆听流水潺潺,市民群众的欢声笑语……一幅因水而美,遇水而兴的香城新都、川西田园风光,令人陶醉,让人留恋。
发布日期: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