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共醉重阳
文章字数:1,358
  方华(安徽)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九与久谐音,在这一天里,古人有祭祖敬老等活动,遂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老年节。
  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足见三国时期,已有重阳节之名也。而据考证,重阳节的风俗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可见其历史悠久。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登高,是重阳节习俗之一。古人将三月三与九月九相对,称为春秋大节。三月三后,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名之踏青;九月九后,秋寒已至,万木凋零,曰之辞青。故重阳日里,人们乘天高气爽而登高望远,或采薇拾秋,或赏菊品酒,以尽兴一游,之后便绿色凋零、青山隐遁,渐入裹足缩居的寒冷日子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林总浩繁的重阳诗词里,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天将寒,秋已深,客居他乡的诗人难免思念故土亲人,把乡愁涌上心头。乡愁,这一人类恒久绵延的情感,给重阳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时节,正是秋高气爽,原野空旷,肃穆的大地之上,到处都是迎风摇曳的菊花。唐元稹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于是,赏菊,便成为重阳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杨衡的这首《九日》,除赏菊之外,还道出了重阳的另几大习俗:饮菊花酒、插茱萸。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雅号“辟邪翁”。由于有此吉祥的象征和美好的愿望,而在民间千年流传,成为传统。
  “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在“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中的句子里,可以想见,隋唐时期,重阳登高赏菊采茱萸即已成风尚。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佳节,正是天高云淡,山川辽阔。坡畔原野,到处是菊黄丛丛,秋果玲珑。邀亲朋好友,三五同行,或极目天地,或赏菊饮酒,或插茱萸思故情,或放纸鸢看扶摇,确实别有一番情趣。而文人墨客更是按捺不住盈胸的诗意,平仄唱酬,留下了多少千古佳句。
  于是遥想古人,一枝菊,一杯酒,一卷诗书,放足田园,登临山川,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何等潇洒诗意情怀。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这是流传民间的一首歌谣。菊香酒醇,风清民纯,人菊共醉,真乃快意人生。
  然而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好比“蹦迪”,即便是“浮生偷得半日闲”,恐怕也难得潇洒走一回。这一份“秋了”的心情,多么渴望在大自然中作一次“放足”。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重阳日,站在林立的高楼间,有多少人在吟诵这样的诗句?
  与其在重阳之下悲秋乡愁,不如凭菊小酌,把一阕古韵品咏。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时光之水滔滔向前,与其在重阳来临的日子发“人生几何”的感叹,不如载酒泛中流,把杯话桑麻,指点江山,共醉重阳。
  醉梦里,一枝菊,在重阳的高处,心灵的高处。
发布日期: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