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增强文化自信 浸润学生心灵
文章字数:1,409

□申梨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文/图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近年来,绵竹市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校制宜 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
近年来,清平学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内涵,将羌文化融入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我们以羌族文化为教学特色,结合德育、体育等各项课程的需求,编印了羌文化校本教材,积极推进乡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仅将羌族锅庄、推杆融入课间操,羌族的羊皮鼓舞、清平山歌、羌绣融入特色社团课堂,还邀请羌绣代表进课堂,通过寓教于学,增强学生学习羌文化的兴趣。”清平学校副校长付兴军告诉记者,学校通过把民族文化引进校园和常规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了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也成为了绵竹乡土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搭建多元平台,演绎文化传承。在绵竹,越来越多的学校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不仅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展示环境,还通过戏曲、书法、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
因材施教 传承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一曲经典的《诗韵四季》,让大家感受到了如诗如画的四季之美;诗歌朗诵《满江红》,体现出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不久前,富新学校举办了第五届“槐香飘飘古韵悠悠”经典诵读比赛,一首首激荡人心的诵读作品抒发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富新学校副校长梁代君告诉记者,富新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国学阅读的无穷魅力。增设硬笔书法课,引导孩子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还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开展特色绵竹年画教学,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在绵竹的各个学校,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龙舞狮表演,成为一项集体健身运动;武术操、陀螺等特色体育项目,成为了学生的“心头爱”;剪纸、书法、围棋等特色课程,孩子们争相报名参加……如今,绵竹各校积极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的氛围和环境,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让特色传统文化在校园里保持了生命力。
因势而新 构建文化育人新格局
在南轩小学延时服务的年画课堂上,五年级的孩子在绵竹木版年画德阳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德敬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绘制着一对“门神”。
“绵竹年画是绵竹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这些‘遗产’后继有人,就得从娃娃抓起。”南轩小学校长吴华富说,年画文化是学校的一大亮点,他们还将年画融入到舞蹈、服装、表演等活动中,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培养年画传承人打下基础。
近年来,南轩小学秉承“多元”原则,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为指导思想,以南轩精神启迪孩子们的智慧人生,有的放矢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堂。以绵竹年画、面塑、剪纸等传统技艺为题材,中间穿插六艺、五常、学无止境、知行合一等极具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和趣味盎然的校外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抓手、有载体,绵竹各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让传统文化在“双减”政策中开花,让文化浸润着学生的成长之路。
发布日期: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