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
农文旅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写新景
文章字数:3,436
    油菜花大观园

    东印茶山

    明月汖·菊花基地

    沙坪镇水稻种植基地

    李白村高粱基地

  核心提示:
  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生活更加富裕……金秋时节,走进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市乡村振兴示范镇——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我们看到的是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是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这里,毕桥乡愁示范点巩固拓展,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回龙河沿线、渝巫路沿线、明月大道沿线为主线的产业更为丰实,实现景观效应和经济效益;明月汖面上突破燃爆,鹞子溪谷成为网红打卡地,四横三纵骨架基本形成……
  今年以来,沙坪镇紧紧围绕县委“345”目标任务,以打造“农文旅样板”为目标,探索“433”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绘制农、文、旅三大业态,做深做实旅游康养镇和特色产业镇,打造融合互通的乡村振兴实践图。2023年上半年全镇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益达476万元。
  创新“四联”机制 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沙坪镇竹鸡村种植基地,秋收后的村民们又忙开了,开始了新一轮的种植。
  曾经,因为农户个体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欠缺,收成不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沙坪镇创新实施跨村党建联建,把资金、土地、信息、人才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让村民收益有了保障。
  竹鸡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他们将周边发展定位相同的村组织起来,将各种资源整合,从相互竞争到抱团发展,有活一起干,有钱一起赚,实现了村与村、村集体和村民的多赢。这种“跨村联建”不仅能增强种植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新业态的发展。
  据了解,沙坪镇坚持突出党建引领,实现文化产业既塑形又铸魂,以跨村党建联建、集体经济联营、和美乡村联创、强镇富民联享的“四联工作法”为牵引,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持续激发村镇发展内生动力,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该镇按照村情相近、发展趋同的原则,将全镇19个村(社区)按社区基层治理、旅游康养、特色产业三大功能分区域联建,组建4个功能型联合党委,高位推动基层党建由“组织覆盖”向“功能提升”递进。
  同时,联合全镇1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沙坪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按4个功能型联合党委相应设立4个业务部开展经营活动,推广“项目包装自下而上”和“项目实施自上而下”两种机制,统一品牌创建、经营管理、分红标准,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层次、多业态、多形式立足农村走向市场,让全镇各村(社区)变资源独享为雨露均沾,实现共创共赢共富。
  此外,建立“大社区、小网格、多哨点”工作体系,成立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明确沙坪、母安两个大社区,划分28个网格,建立N个独立哨点,开展干部、群众、一般群众、困难群众分类积分,常态化开展“五美”村居评选,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该镇还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集体经济收益向群众分红比例提高至50%以上,群众增收物质富足,挖掘提炼母安“孝善”文化,常态化开展乡愁四季文艺汇演,将文化“软实力”转变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硬杠杆”。
   突出“三改”能量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几年前,村里组建毕桥乡愁文化发展旅游公司,想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利用。不料,一些村民思想保守,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作,甚至让土地闲置,也不愿拿出来搞旅游。”毕桥村一位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好在一位返乡创业的村民带头“吃螃蟹”,将自家的承包地入股公司,又将破破烂烂的农舍院坝进行翻新,搞起了农家乐,在其带动下村民的思想渐渐有了转变,全村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最终被纳入整体规划。村里依托当地特有的箩篼文化,铺设了箩篼路,修建了竹园、箩园、席园等文化景观带,主打农文旅融合。
  “我们直面当前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要素保障不到位、资金物资乏力等制约因素,以‘三变’改革、‘三权’分置、‘三社’融合的‘三改’为具体抓手,盘活全镇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增强经济造血功能,为基础建设提质塑形提供有力支撑。”沙坪镇党委书记夏勇坦言。
  突出“三变”改革,创新发展模式。
  模式创新是农村“三变”改革进程中的重中之重。为切实解决全镇农业产业管理粗放、规模较小,各行其是、利益联结不紧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沙坪镇积极探索、科学统筹,在深入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炼了两种模式:集体入股+大户包干,即村民将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保底分红,村集体以包干方式发包至大户自主经营;集体入股+农户合营,即村民将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保底分红,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发展,农户参与合伙经营,后期产生收益后二次分红。通过两种模式的协同推进,最大限度统筹全镇资源要素,既发挥大户作用,又保证集体收益,更最大限度惠及了广大群众。
  突出“三权”分置,加强土地储备。
  面对“有地不种”的情形,沙坪镇分置承包地经营权,深入探索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大力推进土地宜机化改造,共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土地宜机化整治3万亩,各类经营主体入股或流转土地15700亩;面对“有房不住”的情形,分置宅基地使用权,大力探索农户闲置房屋使用权入市交易,目前已在竹鸡村、环大村、东印村开展试点工作。
  突出“三社”融合,构建融合机制。
  面对资金、物资流通乏力问题,沙坪镇积极推动经营主体融合,由县供销社和镇联合总社组建融合发展经营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推动经营项目融合,共建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金融业务融合,该镇与县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开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毕桥村、竹鸡村1385人获金融授信1052万元;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推出乡村振兴创业担保贷,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获重点扶持417万元。
  激发“三乡”活力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漫步毕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美不胜收的乡村秀丽景象:一条条柏油路横贯村庄,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屹立路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院落村舍整齐排列,家家户户庭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被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围绕……
  远远望见掩映在一片农田之中的“云乡愁”农家乐,四周阡陌纵横,沿途还有流水、花卉等。向农家乐靠拢,发现这里挤满了用餐的游客,“4号桌一个烧白、一个青椒肉丝、一个蔬菜汤。”服务员有序地接待游客、下单,厨房则有条不紊地准备菜品、出菜,虽然忙碌,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今天是周末嘛,现在又是中午,吃饭的游客当然多了。”农家乐老板卢云一边笑脸迎客,一边介绍说,他以前长年在外打工,2020年看到家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农旅融合,便回家开了农家乐。三年来,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旺季每月有4万多元的收入,还会请上几个临时工,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
  据了解,毕桥村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总揽,以“大美垫江·毕桥乡愁”为主题,以“毕桥产业四业态”为载体,今年以来通过举办“四季乡愁”主题活动8场、明月汖新春三天乐等节庆活动2场、庙会展会等4场,已吸引游客2万余人来到毕桥体验乡村文化、找寻乡愁情怀。
  近年来,沙坪镇致力解决产业融合浅层次堆积,一二三产业联动不够的问题,以乡愁、乡见、乡趣的“三乡”系列为主线,繁荣业态,培育注册“明月汖”品牌商标,将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串珠成链一体打造农业接二连三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链条品牌体系。
  该镇围绕“乡愁”筑牢基底,依托种业小镇打造区域性农业生产品牌,在李白大坝、明月大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布局6000亩油菜、5000亩水稻、1000亩菊花等具有观景效应的种植业,擦亮花名片、构筑大景观,形成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同时,感知“乡见”固化品牌,深挖本土产业资源,开发销售经营“明月汖”的农特产品,推出菊花茶、菊花酒、生态水等文创产品。
  此外,立意“乡趣”做大流量链,着力打造“四横三纵”的沉浸式精品旅游线路,鹞子溪谷迅速成为川渝近郊夏日避暑胜地,溪谷野火锅从无到有迅速引爆线上线下,山水牡丹篮球队斩获全市首届村“BA”亚军跨出西南,明月汖品牌的“流量”变游客的“留量”、产业的“增量”,已经走出一条具有沙坪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子。今年上半年,该镇“三乡系列”实现营收476万元,利润44万元,极大促进了沙坪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接下来,沙坪镇将纵深推进“433”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做实镇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争当明月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探路者、模范生。
  特约记者 陈阳德渝
  (图片由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发布日期: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