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东郊记忆碰头
文章字数:1,595
石维明(四川)
我经常想起我的东郊文友,怀念起我们生命中交汇的某些点、某些线、某些故事。
我和志敏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城市的西郊和东郊。他是东郊一家企业的工人,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省总工会组织的马尔康笔会的文友。笔会后的那几年,我们见面的机会比较多。彼此都是单身文学青年,自行车蹬十来公里根本不是个事。在茶馆里聊文学,喝着一元五一杯的“三花”,可以从正午聊到黄昏。还互相到家里做客。
后来我们都恋爱、成家,陷入职场加班和人事纠葛……座机、BP机换成了按键手机,又换成了智能手机,见面次数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最近几年,我们一年也难得见上一次。
每次见面,我都会送他几本书、几本杂志,有的是我编辑的,有的是报刊亭买的。那时候的报刊亭,是城市街道的一道素雅的风景。
我们一般是在“东郊记忆”工业文化广场碰头,我坐地铁过去。
有时我们也在“金沙遗址”见面。志敏坐二环高架快速公交过来。渐渐地,我感觉志敏言语少了,身体也没有原来那样挺拔。
去年秋天的一天,参加一个作家的新书首发式,和文友聊起马尔康笔会,突然记起,由于疫情,我似乎有将近两年没有志敏的消息了。当晚,我给志敏打电话,问他最近忙什么,还好吗?志敏的声音似乎比较迟疑,说:“也没忙什么,就是写了几首诗……”我说起我刚出版了一本书,还有一些书、杂志,准备给他,过几天在“东郊记忆”碰头吧。他说好啊,就没有更多的语言了。
周末,我乘地铁去“东郊记忆”。路上,我回想起昔日马尔康笔会的往事。到马尔康的第三天,当地一名三十岁左右、长着紫红色圆脸的文学青年来访。林文询告诉我们:“文学青年叫阿来,我向他约过稿。”阿来对“成都省”来的这帮人逢人就称“老师”,其实,我们这支队伍里唯有林文询、张新泉才称得上老师,其实,我们不少人比阿来还小好几岁。午夜,在马尔康的星光下,我和林文询、张新泉、阿来、志敏、杨传球在梭磨河边散步,志敏对着碧光粼粼的梭磨河,声情并茂地来了一段《桑塔·露琪亚》。是的,是美声唱法……
到了“东郊记忆”南门,给志敏打手机,却无人接听。我朝光明眼镜厂宿舍区走,边走边继续打电话。走进宿舍区,他的手机居然关机了。最近一次来志敏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已经没有印象了,当时他刚离婚回到父母家居住。
只好去小区物业办公室。扫完“健康码”,我对柜台后戴“物业经理”胸牌的男士说明来由,并说起志敏的特征“比我大几岁,胖胖的,圆脸”,物业经理一边审视我,一边流露出疑惑的表情:“似乎没有您说的这个业主啊。”
我说:“当然有,我曾经来过他家。”旁边一名女员工插话道:“好像是那个—诗—人……”语气里透出一丝不屑。
我说就是就是,请给我一个门牌号。
“抱歉,我们不能随便给您门牌号。”物业经理脸上挂着职业性微笑,“业主不接您电话,想必有原因,有可能是不想见您。”
我说:“实际上我们是约好见面的!现在突然失联,我担心发生什么不测……”说出后面一句话时,我不由自主打了一个寒颤。
物业经理踌躇片刻道,“您等等,我上门去看一下。”
十分钟后,志敏跟着物业经理来了,一个不大的口罩把他明显瘦削的脸基本罩完,从额头可以看出他苍白的脸色来。这就是伫立在梭磨河边用美声高歌《桑塔·露琪亚》的志敏吗?我略微吃惊,志敏果然不再是“圆脸”了。
志敏和我握手。这是疫情近三年来我们第一次握手。志敏解释说,这几天卖保险的一直纠缠他,他干脆不接电话了。志敏回过头对物业两位咧嘴笑笑,除了表示谢意,分明还流露出一丝得意,似乎在说:我还是有朋友的,还给我送书来。
我提上书和杂志,跟志敏去他家,准备好好聊聊。物业经理在后面叫住我,“帮我一个忙”,他压低声音,“提醒一下您的诗人朋友把走廊里、房间里堆积的旧家具、旧纸板、废书废报处理掉,一来消除火险隐患,二来也让走廊、房间变清爽一些……他双亲前几年去世后,他好像不喜欢交流了,您要劝他振作起来!”
那天,我和志敏聊了很久。走的时候我说,“下周我们到东郊记忆碰头哦,不见不散!”
我经常想起我的东郊文友,怀念起我们生命中交汇的某些点、某些线、某些故事。
我和志敏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城市的西郊和东郊。他是东郊一家企业的工人,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省总工会组织的马尔康笔会的文友。笔会后的那几年,我们见面的机会比较多。彼此都是单身文学青年,自行车蹬十来公里根本不是个事。在茶馆里聊文学,喝着一元五一杯的“三花”,可以从正午聊到黄昏。还互相到家里做客。
后来我们都恋爱、成家,陷入职场加班和人事纠葛……座机、BP机换成了按键手机,又换成了智能手机,见面次数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最近几年,我们一年也难得见上一次。
每次见面,我都会送他几本书、几本杂志,有的是我编辑的,有的是报刊亭买的。那时候的报刊亭,是城市街道的一道素雅的风景。
我们一般是在“东郊记忆”工业文化广场碰头,我坐地铁过去。
有时我们也在“金沙遗址”见面。志敏坐二环高架快速公交过来。渐渐地,我感觉志敏言语少了,身体也没有原来那样挺拔。
去年秋天的一天,参加一个作家的新书首发式,和文友聊起马尔康笔会,突然记起,由于疫情,我似乎有将近两年没有志敏的消息了。当晚,我给志敏打电话,问他最近忙什么,还好吗?志敏的声音似乎比较迟疑,说:“也没忙什么,就是写了几首诗……”我说起我刚出版了一本书,还有一些书、杂志,准备给他,过几天在“东郊记忆”碰头吧。他说好啊,就没有更多的语言了。
周末,我乘地铁去“东郊记忆”。路上,我回想起昔日马尔康笔会的往事。到马尔康的第三天,当地一名三十岁左右、长着紫红色圆脸的文学青年来访。林文询告诉我们:“文学青年叫阿来,我向他约过稿。”阿来对“成都省”来的这帮人逢人就称“老师”,其实,我们这支队伍里唯有林文询、张新泉才称得上老师,其实,我们不少人比阿来还小好几岁。午夜,在马尔康的星光下,我和林文询、张新泉、阿来、志敏、杨传球在梭磨河边散步,志敏对着碧光粼粼的梭磨河,声情并茂地来了一段《桑塔·露琪亚》。是的,是美声唱法……
到了“东郊记忆”南门,给志敏打手机,却无人接听。我朝光明眼镜厂宿舍区走,边走边继续打电话。走进宿舍区,他的手机居然关机了。最近一次来志敏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已经没有印象了,当时他刚离婚回到父母家居住。
只好去小区物业办公室。扫完“健康码”,我对柜台后戴“物业经理”胸牌的男士说明来由,并说起志敏的特征“比我大几岁,胖胖的,圆脸”,物业经理一边审视我,一边流露出疑惑的表情:“似乎没有您说的这个业主啊。”
我说:“当然有,我曾经来过他家。”旁边一名女员工插话道:“好像是那个—诗—人……”语气里透出一丝不屑。
我说就是就是,请给我一个门牌号。
“抱歉,我们不能随便给您门牌号。”物业经理脸上挂着职业性微笑,“业主不接您电话,想必有原因,有可能是不想见您。”
我说:“实际上我们是约好见面的!现在突然失联,我担心发生什么不测……”说出后面一句话时,我不由自主打了一个寒颤。
物业经理踌躇片刻道,“您等等,我上门去看一下。”
十分钟后,志敏跟着物业经理来了,一个不大的口罩把他明显瘦削的脸基本罩完,从额头可以看出他苍白的脸色来。这就是伫立在梭磨河边用美声高歌《桑塔·露琪亚》的志敏吗?我略微吃惊,志敏果然不再是“圆脸”了。
志敏和我握手。这是疫情近三年来我们第一次握手。志敏解释说,这几天卖保险的一直纠缠他,他干脆不接电话了。志敏回过头对物业两位咧嘴笑笑,除了表示谢意,分明还流露出一丝得意,似乎在说:我还是有朋友的,还给我送书来。
我提上书和杂志,跟志敏去他家,准备好好聊聊。物业经理在后面叫住我,“帮我一个忙”,他压低声音,“提醒一下您的诗人朋友把走廊里、房间里堆积的旧家具、旧纸板、废书废报处理掉,一来消除火险隐患,二来也让走廊、房间变清爽一些……他双亲前几年去世后,他好像不喜欢交流了,您要劝他振作起来!”
那天,我和志敏聊了很久。走的时候我说,“下周我们到东郊记忆碰头哦,不见不散!”
发布日期: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