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旌越红”成越西村民致富“金果果”
文章字数:1,412

  □甘丽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保安藏族乡平原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群山环抱之下,300亩苹果枝繁叶茂,漫步在宽敞的硬化路上,浅粉、深红、黄色的苹果缀满低矮的树枝,浓郁的香甜气息弥漫。
  果园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摘苹果、套上网袋、装箱打包,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放眼所及的这片产业园区,是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对口援助越西县的代表项目之一,累累硕果也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的“金果果”。
  那么,这片园区是如何托起平原村的乡村振兴梦呢?
   跨界再打拼 让情怀扎根园区
  一场恳谈、一次邀请、一场推介、一次考察,就让陈秀红夫妻俩毅然决然来到越西县保安藏族乡平原村,从汽车零配件产业转战一窍不通的农业,与越西县政府、旌阳区政府三方共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一步一步,园区从无到有,管理从粗糙到精细,品类从单一到丰富,再到“旌越红”品牌苹果的推广和销售,5年的奋斗打拼,也成为了陈秀红无法割舍的“越西情怀”。
  如今,园区内300亩苹果已有100亩进入盛果期,开始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各方的产销对接、定向采购,“旌越红”苹果也开始走出越西。
  “今年苹果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10天已经卖了有5万斤。现在园区不仅能实现村集体每年分红,采摘季还能带动周边50多个村民就业。”陈秀红憧憬道,“下一步,我们将把苹果、樱桃、垂钓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成一个休闲观光的产业园区。”
  离家2400公里 5年坚持结硕果
  2018年,园区在山东引进了近20个优质苹果品种,为了让苹果能更好地扎根结果,特别聘请了山东的农技专家郭伟田前来园区做技术指导。
  随着园区购买的第一批苹果苗的到来,郭伟田也从山东辗转2400公里来到了凉山州越西县保安藏族乡平原村。
  土地耕翻、树苗种植、土壤管理、果树修剪、种养培育……没有挂果的期间,就套种大豆为园区增收;树苗挂果后,因平原村降水较多、早晚温差大,从山东引进的苹果品种并不能完全适应,郭伟田就扎根果园不断尝试改良品种。5年时间,通过不断地淘汰、改良、嫁接、培育,果园现有华硕、嘎拉、蜜脆、红富士系列等14个品种,采摘期持续近5个月,良好的培育环境下生长的苹果色泽、果型、口感均为上品,初步打开了销路。
  今年,园区的苹果终于迎来了丰产,实现了亩产8000斤,郭伟田在高兴之余,看着挂果稀疏的品种说道,“我准备将这一片也改良了,果子丰产,园区越来越好,我才能越来越好。”
  有一种幸福 在“家门口就业”
  当下,平原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正是早熟苹果的采摘旺季,王阿呷带领着周边前来务工的村民在果园里忙碌着,一会儿用藏语交代采摘多少苹果,一会儿用彝语叮嘱哪里的果树需要拆袋,欢声笑语之中一片融洽。
  王阿呷是当地村民,她和丈夫赡养着80多岁的父母,四个子女每年的学费也要3-4万元。自从园区建立后,王阿呷就在此务工,家门口就业为她带来了“稳稳的”幸福。
  “以前家里的收入全靠我丈夫外出打工,我就种种地,日子真的是紧紧巴巴。”王阿呷笑呵呵地说,“现在好多了,这里离家近,很方便照顾家里的老老小小,一年下来收入有三万多元,生活也宽裕了不少。”
  如今,像王阿呷这样到园区务工的周边居民每年有50余名,人均增收9800元。
  “在家的妇女们手里有了余钱,日子也会越来越舒心,在这片大山生活才更有希望。”王阿呷说。
  记者了解到,园区每年向村集体经济固定分红10万元,每年解决园区周边农户务工500余人次,促进就业增收累计60余万元。当地村民有了分红,带动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有了稳定的就业、稳定的增收,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让人动容。
发布日期: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