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70余年传承与创新 让供销社“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文章字数:1,643
成都东部,龙泉山下,洛带古镇依山而建,洛带供销社坐落于此。自1952年建社以来,洛带供销社已走过70余年历史,该社主任张先魁年近60岁,他说:“这辈子都投身在供销社事业上了。”
近日,在张先魁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洛带古镇,见证了洛带供销社70年的变与不变。
将老旧资产变废为宝 实现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洛带镇老街下街,是镇上的一条主街道,即使在周一的早上,街上的人也络绎不绝。临街店铺中的叫卖声和吆喝声四起,仔细一看,会发现一些店铺的牌匾上,印着供销社的标志。张先魁精神抖擞地向这些店铺老板挨个打招呼,“这些是供销社的老旧资产,先通过改造、翻新,再承包、租赁给下岗职工和外来经销商,既不让资产闲置,又带动了洛带的经济和就业。”
“洛带供销社下街药店”,便是供销社承包资产带动就业的一个“活招牌”。店长曾世君今年59岁,从1983年到供销社工作,已有40年的供销生涯。作为一名供销社系统改制的下岗职工,经营这家药店给他带来了工作、收入和朋友。
“59岁的年纪,出去打工也没有人要,经营着这家店,工作也不累,离家也近,巴适得很。”曾世君说,目前店里共有6名员工,平均年龄50岁,“都不是好找工作的年纪”,而这家药店让他们聚在一起,每月还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在不远处的供销社历史文化长廊内,一张张记录着洛带供销社历史的老照片,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张先魁介绍,“老照片、老房子、老故事,让老旧物品换新颜,既丰富供销历史文化,又展现新时期新供销新形象,目前一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而在这条文化长廊的隔壁,便是当地家喻户晓、游客必打卡的“洛带供销社饭店”。
时值正午,镇上的居民与游客陆陆续续前来饭店就餐,座无虚席,欢闹声传遍了整个饭店。“老字号,地道”“价格实惠,菜式多样”“吃了一辈子,就是喜欢这个味道”……顾客如此评价。
洛带供销社饭店成立于1966年,是一家集客家文化与供销社元素于一体的饭店,目前有50余名职工,年接待消费者40万人次。“通过采取承包责任制经营,让饭店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不断对饭店进行升级改造,适应时代又不丢本色,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张先魁说道。
打造村级基层供销社 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洛带古镇向北,驾车约20分钟,便来到了洪安镇红光村,由洛带供销社牵头组建的红光村村级基层社扎根于此。
眼下,正值阳光玫瑰葡萄售卖的季节,红光村葡萄园种植基地内,一串串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采摘葡萄的农户忙得不亦乐乎。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租金收入,通过园区务工获得劳务收入,通过集体经济股权量化进行收益分配,不但园区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村民还可以获得多份收入。”红光村供销社主要负责人吕仪凯表示,村民土地租金收入为一亩2400元,务工一天的收入在80元至100元,工作内容为修枝剪叶和除草等简单体力活,综合下来,月收入能达到近3000元。
供销社的牌子就是质量的保证。吕仪凯说,园区的蔬果采用有机方式种植,整个生长周期内,坚持用人工除草取代除草剂,用粘虫板代替杀虫剂,使用生物有机肥让农作物茁壮成长,“有机蔬果,才吃得健康,为保证质量安全,园区建立了自己的检测室,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上市,绝不损害供销社的招牌。”
为打响品牌知名度,红光村供销社在洛带供销社的带领下,积极拓宽销售方式,建立直播带货基地,签约带货达人,设立便民超市网点,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花卉、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种植和线上线下销售。“红光村主要产业是柑橘、葡萄和水产养殖,上年营收近300万元,今年预计营收400万元。”吕仪凯介绍,通过网络直播、便民超市等年收入达50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2300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
洛带供销社自建社以来,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走过了一条曲折但收获颇丰的路。“如今我们已然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张先魁说,这条路便是守正创新、适应时代的路,既要做市场化经营,又不能丢失为农服务的初心。洛带供销社先后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利润百强基层社”“基层标杆社”,省市供销社“先进集体”及龙泉驿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先进集体”等称号。
周志程
发布日期: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