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博物馆何以成为现代社会最迷人的“景观”? 这场讲座换个角度打开博物馆
文章字数:889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博物馆与文物特展如何成为一种“景观”?文物、展陈与观众的参观行为,如何在互动中参与到“景观”的构造?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范铸在成都博物馆开讲。他以《以景观为方法——从成博〈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谈起》为题,以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为依托,对“汉字中国”特展以及博物馆的文化意义展开剖析。
  讲座中,胡范铸对“景观”的文化意涵进行了阐释。他表示,这里所说的“景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图景”,而是由图景、观看者、观看行为和观看语境等彼此作用、共同构成的,博物馆的展览、讲述与观众的参观、理解都是构成景观的要素,缺一不可。汉字是“世界文明史特殊的文化景观”,而其论据就存在于正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中。该场特展以大量珍贵文物为依托,对汉字文明史进行了一次集中呈现,为观众从文字的角度理解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提供了独特路径。
  “文字最初是用来解决重大问题的,解决我们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解决我们这个族群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胡范铸从甲骨文与金文的书写载体与文字内容出发,向观众讲述文字从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胡范铸表示,伴随着汉字适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汉字传播与使用的过程,同样是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
  “博物馆是一种空间的景观,可以让我们看到超越时空的景象;文字是一种符号的景观,可以让我们看到文明演化的密码。”胡范铸认为,文字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记录以往、探究未知,这与博物馆本身的价值追求是相通的。当观众走进成都博物馆、参观“汉字中国”特展时,“你就是博物馆,博物馆就是你,你就是景观,景观就是你”。
  据了解,自“汉字中国”特展开放以来,该特展的系列配套讲座已举办了6场,前后邀请到了贾湖遗址发掘人张居中,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等专家学者登台,从不同角度和切口领略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展览中蕴含的考古文化知识。而在高频次的学术讲座中,也展示着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带给公众多样的文化体验。
发布日期: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