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图纸变为现实 营造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花园
文章字数:2,498
“院朵”社区花园改造前
“院朵”社区花园改造中
“院朵”社区花园绽放呈现
□本报记者 肖朝德 文/图
从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到近代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芳草是诗词中生命力极强、意蕴颇丰的意象。
而同样拥有“芳草”表达的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是成都市主城区生活居住适宜、商业配套成熟、教育卫生完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高新区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主支撑的新征程中,芳草街街道主动在“融入大势”与“彰显特质”中寻求优势、找准坐标,聚力打造“人文浓郁、活力时尚、老城新韵、宜业宜居”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逐步成为成都产业高速发展之地、生活艺术聚集之地、设计艺术美学之地。
规划:城市·空间·艺术
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充分挖掘城市中被忽略、未充分利用的剩余空间,通过多维增绿、场景赋能等路径,将其打造成为公园城市的“金角银边”,芳草街街道社区规划师联合成都市花卉协会选址位于辖区内蓓蕾西巷2号院与4号院之间,面积约为52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以“公园城市·花园社区”建设理念和艺术表达启动“两拆一增”工作。在方案整体策划初期,通过上门走访、集中座谈等方式听取居民意见、广泛收集民情、掌握营造需求,进一步将居民意见和想法转化为设计灵感,提高了居民协商议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在综合梳理居民提出的该公共区域设计传统、建筑老化、设施老旧、植物单薄、利用不高、缺乏维护、空间不友好等问题和现状后,街道社区规划师围绕“营造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花园”这一鲜明标签,将“共商·共建·共责·共治·共享”理念融入改造中,开展涵盖社创营造、自然研学、美术展览、议事交流、休憩娱乐、文创设计等功能和内容的花园微更新,使其成为社区居民闹中取静的“文化驿站”“学习场所”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明新风的“精神家园”,让社区除了“烟火气”,还氤氲出浓浓的“花香气”“文艺范”,从而不断提高居民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持续增进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初识:一个闲置的农场
2018年年中,该公共区域曾启动“社区农场”项目。原有区域一半的空间开辟多块种植地,设置种植箱供多样化的蔬菜种植。由于“社区农场”覆土有限,种植蔬菜效率不高,其他区域内植物配置以常绿为主,缺少花卉、步道和休憩停留空间,利用率不高;同时,缺乏后期的运营与管理,持续性不强。
再生:老街巷里的美空间
“长在院子里的一朵花” ——“院朵”,居民的意见促成了名字的诞生。“院朵”社区花园就像是扎根在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的一颗种子,蕴含“向外探寻,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的芳草精神,将美好的风景流入社区、将向往的生活带进家庭、将幸福的基因繁衍不息……
街道社区规划师表示,对于寸土寸金的老城区而言,绿地空间尤其弥足珍贵。基于此,我们希望本次微更新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绿化提升,而是希望通过空间的营造,构建种植、社交、学习、游乐等多种生活场景,居民能够共同参与其中,并提供观赏、休憩、教育、活动等功能,使其产生更大的生态和生活价值,同时,对于周边的区域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们挨家入户陈述方案,同时收集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不能吵闹,屋顶高度不要超过围墙,可以推窗见绿,“我们都一一采纳了,保留之前高大的乔木,房顶专门选种了翠云草,蕨类植物,四季常青。”
为做好“两拆一增”微更新工作,改造初期由街道社区、党群骨干、微网格员、驻区单位等单位和群体代表组成的15人筹建自治小组做了大量空间勘测、意见收集、策划设计、方案公示等工作,持续时间长达1年。改造中期,“院朵”社区花园将空间改造与社群网络的营建相联系,社区居民通过家庭养花、阳台绿化、立体绿化等共建共享方式进行花园园艺自治活动,加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
空间主体位于居民小区之间,结构承载有限,绿植空间需保留并扩大,四周的大乔木,生长态势良好。诸多条件决定了这次的改造任务不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拆除重建,而是积微致著的有机更新。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设计完全尊重空间原有风貌,巧妙地将场地内大树做了保留,更新后绿植面积由原来的120平方米提升至约450平方米。同时,通过科学的区域划分打破了场地的限制,在有限的场地内分布合理的功能空间,重新设计的场地使用效率更高、更美观,能承载多元业态,为场地可持续运营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
“院朵”社区花园打通了街巷与花园、院落与花园、居民与花园、商户与花园的阻隔,改造后“院朵”社区花园将成为辖区全龄友好、社会包容的共享花园。优化植被设计,增加小径、汀步、台阶和休憩平台,加强了人与场地参与的友好度;设置景观光源,合理布灯,避免光污染,通过点光营造温馨柔和的夜间照明,投射出安全、舒适的照明环境。一系列的设计与营造,核心是提供更多的户外交流及活动空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花园成为一个休憩放松、消除疲劳的疗愈场所。
“院朵”社区花园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其建设,而更是其后期依靠社区党群自治群体、驻区单位商家、辖区社会组织等对其的维护更新与持续运营。筹建自治小组通过召开居民代表议事会,征集场地运营管理意见建议,最终评选出优秀的运营管理方案。初步明确由成都市花卉协会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并委派专业机构提供营建资源基础,营建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由街道社区和规划师指导辖区党群自治群体、驻区单位商家一起组织建立花园自治小组,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由辖区社会组织为花园制定全年性文化活动、资源链接、邻里互动、意见征集等计划,逐步构建多元主体在有限的社会基础与居民时间精力前提下,为“院朵”社区花园的可持续运营提供服务。
答卷:有机生长的“院朵”
正如灵感来源“长在院子里的一朵花”,“院朵”社区花园本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发展背景,深入挖掘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以空间建造为媒介,激活老旧小区“活力圈”、扩大街区睦邻“朋友圈”、筑优党群服务“生活圈”,促进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优化,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从花园到乐园,最终成为承载每个人温暖记忆与情感的美好家园。
“院朵”社区花园改造中
“院朵”社区花园绽放呈现
□本报记者 肖朝德 文/图
从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到近代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芳草是诗词中生命力极强、意蕴颇丰的意象。
而同样拥有“芳草”表达的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是成都市主城区生活居住适宜、商业配套成熟、教育卫生完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高新区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主支撑的新征程中,芳草街街道主动在“融入大势”与“彰显特质”中寻求优势、找准坐标,聚力打造“人文浓郁、活力时尚、老城新韵、宜业宜居”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逐步成为成都产业高速发展之地、生活艺术聚集之地、设计艺术美学之地。
规划:城市·空间·艺术
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充分挖掘城市中被忽略、未充分利用的剩余空间,通过多维增绿、场景赋能等路径,将其打造成为公园城市的“金角银边”,芳草街街道社区规划师联合成都市花卉协会选址位于辖区内蓓蕾西巷2号院与4号院之间,面积约为52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以“公园城市·花园社区”建设理念和艺术表达启动“两拆一增”工作。在方案整体策划初期,通过上门走访、集中座谈等方式听取居民意见、广泛收集民情、掌握营造需求,进一步将居民意见和想法转化为设计灵感,提高了居民协商议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在综合梳理居民提出的该公共区域设计传统、建筑老化、设施老旧、植物单薄、利用不高、缺乏维护、空间不友好等问题和现状后,街道社区规划师围绕“营造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花园”这一鲜明标签,将“共商·共建·共责·共治·共享”理念融入改造中,开展涵盖社创营造、自然研学、美术展览、议事交流、休憩娱乐、文创设计等功能和内容的花园微更新,使其成为社区居民闹中取静的“文化驿站”“学习场所”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明新风的“精神家园”,让社区除了“烟火气”,还氤氲出浓浓的“花香气”“文艺范”,从而不断提高居民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持续增进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初识:一个闲置的农场
2018年年中,该公共区域曾启动“社区农场”项目。原有区域一半的空间开辟多块种植地,设置种植箱供多样化的蔬菜种植。由于“社区农场”覆土有限,种植蔬菜效率不高,其他区域内植物配置以常绿为主,缺少花卉、步道和休憩停留空间,利用率不高;同时,缺乏后期的运营与管理,持续性不强。
再生:老街巷里的美空间
“长在院子里的一朵花” ——“院朵”,居民的意见促成了名字的诞生。“院朵”社区花园就像是扎根在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的一颗种子,蕴含“向外探寻,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的芳草精神,将美好的风景流入社区、将向往的生活带进家庭、将幸福的基因繁衍不息……
街道社区规划师表示,对于寸土寸金的老城区而言,绿地空间尤其弥足珍贵。基于此,我们希望本次微更新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绿化提升,而是希望通过空间的营造,构建种植、社交、学习、游乐等多种生活场景,居民能够共同参与其中,并提供观赏、休憩、教育、活动等功能,使其产生更大的生态和生活价值,同时,对于周边的区域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们挨家入户陈述方案,同时收集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不能吵闹,屋顶高度不要超过围墙,可以推窗见绿,“我们都一一采纳了,保留之前高大的乔木,房顶专门选种了翠云草,蕨类植物,四季常青。”
为做好“两拆一增”微更新工作,改造初期由街道社区、党群骨干、微网格员、驻区单位等单位和群体代表组成的15人筹建自治小组做了大量空间勘测、意见收集、策划设计、方案公示等工作,持续时间长达1年。改造中期,“院朵”社区花园将空间改造与社群网络的营建相联系,社区居民通过家庭养花、阳台绿化、立体绿化等共建共享方式进行花园园艺自治活动,加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
空间主体位于居民小区之间,结构承载有限,绿植空间需保留并扩大,四周的大乔木,生长态势良好。诸多条件决定了这次的改造任务不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拆除重建,而是积微致著的有机更新。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设计完全尊重空间原有风貌,巧妙地将场地内大树做了保留,更新后绿植面积由原来的120平方米提升至约450平方米。同时,通过科学的区域划分打破了场地的限制,在有限的场地内分布合理的功能空间,重新设计的场地使用效率更高、更美观,能承载多元业态,为场地可持续运营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
“院朵”社区花园打通了街巷与花园、院落与花园、居民与花园、商户与花园的阻隔,改造后“院朵”社区花园将成为辖区全龄友好、社会包容的共享花园。优化植被设计,增加小径、汀步、台阶和休憩平台,加强了人与场地参与的友好度;设置景观光源,合理布灯,避免光污染,通过点光营造温馨柔和的夜间照明,投射出安全、舒适的照明环境。一系列的设计与营造,核心是提供更多的户外交流及活动空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花园成为一个休憩放松、消除疲劳的疗愈场所。
“院朵”社区花园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其建设,而更是其后期依靠社区党群自治群体、驻区单位商家、辖区社会组织等对其的维护更新与持续运营。筹建自治小组通过召开居民代表议事会,征集场地运营管理意见建议,最终评选出优秀的运营管理方案。初步明确由成都市花卉协会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并委派专业机构提供营建资源基础,营建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由街道社区和规划师指导辖区党群自治群体、驻区单位商家一起组织建立花园自治小组,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由辖区社会组织为花园制定全年性文化活动、资源链接、邻里互动、意见征集等计划,逐步构建多元主体在有限的社会基础与居民时间精力前提下,为“院朵”社区花园的可持续运营提供服务。
答卷:有机生长的“院朵”
正如灵感来源“长在院子里的一朵花”,“院朵”社区花园本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发展背景,深入挖掘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以空间建造为媒介,激活老旧小区“活力圈”、扩大街区睦邻“朋友圈”、筑优党群服务“生活圈”,促进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优化,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从花园到乐园,最终成为承载每个人温暖记忆与情感的美好家园。
发布日期: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