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坚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章字数:1,888
□本报记者 赵蝶
晨光熹微,浓雾弥漫,凉风习习,伴着鸟儿欢快的鸣叫,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宣传教育部部长王威已在巡护的路上。这是他在山林巡护的第22年。
吃苦是基础
“巡护员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爬山吗,能吃苦、体力好就行。”那时候的王威刚从部队退伍,他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者,成为一名森林巡护员。正如他所说,巡护员需要能吃苦、体力好,但这只是基础。
王威所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占地面积280平方公里,地处卧龙和大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大熊猫邛崃山种群交流的关键通道和连接纽带,地形复杂,河流贯通全区,河谷森林葱郁,这里是大熊猫及各种动植物生活的乐园。
巡护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专业性较强,怎么巡护最安全?怎么寻找动物的足迹?怎么面对突变的天气?这些都需要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更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勇气,因为每一次进山,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
巡护之路,是没有路的路,只有各种野生动物活动的轨迹。王威说:“跟着动物的路线走,也是巡护的一条捷径,方便巡护员对野生动物进行跟踪调查。”穿过树林、灌木丛,踩着石头通过湍急的河流、爬上山坡;泥泞小径,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拔腿前行;充满砂石的路,旁边是几十米的深渊;两山之间的峡谷,仅有两根倒下的枯木形成的“独木桥”相连……
路难走,山难进,巡护的每一步,都要十分小心。但当大家巡护到红外相机点位,翻看到相机记录的影像,看到机灵活泼的大熊猫、四川羚牛、藏酉猴等动物的时候,一路的辛苦都在这一刻被驱散了。
在王威巡护的区域,共安装了20台超高清红外相机,相机的位置都在高山密林深处,他们需要不定期地上山取回红外相机里的资料,除了直观看到图片视频资料外,更重要的是为掌握野生动物习性和栖息地的调查提供大量珍贵的基础数据。动物的频繁出镜,也表明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人为干扰少,生态环境良好。
坚持是决心
让王威下定决心守护山林的,是一次难忘的“别离”。
那是2004年,王威刚工作不久,就遇到一只野生大熊猫。王威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仔细观察发现,这只大熊猫吃得很少,精神状态不佳,而且身形很瘦,初步判断是生病了,大家第一时间上报并安排救治,当时四川能救助野生大熊猫的只有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整个救助在专家指导下持续了48小时,到基地后王威作为这只大熊猫的“家属”全程陪同。
遗憾的是,经过专家们12天的救治,这只名为“坪坪”的大熊猫还是离开了,专家分析,坪坪年龄大了且伴有呼吸衰竭,属于正常死亡。听到这个消息,七尺男儿满眼通红,那是王威成年后第一次流泪,他心里十分难受,好不容易见到了野生大熊猫,却是这样痛苦的别离。
这件事后,王威这也坚定了从事这份工作的决心,“只要多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多一份保护,这些山林里的精灵才能更快乐自由地生活在这里。”
在多年的巡护工作中,王威早已练就一身本领,光是看脚印、粪便就能简单分析动物的类型、种群及行为。“看,这片区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羚牛经常出没的地方,这些脚印是它们留下的,大概是来喝水的。”王威看着小河边的一长串脚印判断,“这群羚牛大约是今早雨后来过这里。”“从竹子的啃食痕迹来看,这应该是一只成年大熊猫……”
王威说,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人,都有一颗守护自然、爱护自然的心,从业20多年时间里,王威见证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从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到现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从101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80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8只增加到现在的26只……对王威来说,这是一份数据,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一点一滴的变化,“还要努力,让山更绿水更清。”
坚守是信心
像王威一样的巡护员还有很多。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参与森林巡护的职工有十来人,为了探索依靠当地居民共同保护家园的有效之举,大熊猫国家公园还计划了生态巡护员岗位,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不论职业、不论年龄,当他们踏上巡山之路时,心里只有“守护山水”的信念,巡护中,他们监测着国家公园内的一草一木,幽静的深山老林、蜿蜒的河流、粗犷的无人区,是他们活动的范围;蚂蟥、蚊虫、毒蛇、猛兽,恶劣天气等是他们随时可能面对的困难;热情、奉献、真诚、坚守,是他们如金子一般的美好品质。
当大熊猫数量从濒危降为易危,当山林从贫瘠变为茂密,当野生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珍稀动物越来越多活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人们赞叹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请记得这么一群默默守护绿水青山的人——巡护员。他们正努力,让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巡遍山林,只为呵护那绚丽神奇的生命,守护这片生机盎然的净土。(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供图)
发布日期:2023-08-16